天何言历史美术专题简述中国甲胄结构与

儿童白癜风的症状 http://m.39.net/pf/a_4844670.html

我叫墨龙,这个名字来源于朋友送我的一块龙形墨锭,也来自网名墨湫龍。目前是天何言电影工作室的历史艺术顾问,平时在徐老师、金老师的指导下也会参与一些影视设计方面的工作。在此借助专题分享一些关于古代文化艺术方面的资料,希望这些东西能对艺术工作者们有所裨益。

中国古代人物画创作中盔甲一直是个常见元素,画盔甲的作品很多,但从连环画时代起,把盔甲画的相对准确或者能够自圆其说的作品都是比较少的。究其原因就是现代人离古人的生活太远太过陌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正确的盔甲资料太少,不明白盔甲的基本结构而导致的。弥补这种不足就需要我们要多学习古代盔甲的相关书籍材料,并且多看古代盔甲的实物和图像文物(靠谱的雕塑、绘画等作品)。

由于个人爱好,我对中国盔甲也稍有一些研究,并且曾收集过一点这方面的图像资料,下文就是在此分享一些来自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中国历代盔甲实物、图像资料以供大家参考。

我自己总结的方法是:要入门盔甲的研究,首先心中要掌握一副“完整”的甲胄。所谓“完整”,就是这个盔甲具备了我国历代甲胄的基本结构,你要记牢这些部件的名称和功能,然后这副盔甲的穿搭方式也要研究明白。等你全面了解了这副盔甲后,你的心中就如同有了一个目录和参考标本,再面对各种盔甲材料时都能够立即给它分类,比如汉代的一些陶俑只有身甲、唐代的一些天王俑盔甲则非常完备,虽然常令人眼花缭乱但仔细分析其实只是很多部件的造型变得浮夸了等等;明白了各部位的意义和功能,在看到一些图像和实物时推测它的札甲方式和穿扎层次的时候也就有了依据,不会那么茫然无绪无从下手了。

那么,首要的问题就是需要选一套结构比较完整的盔甲作为“标本”。中国古代最典型的民族风格甲胄大概成熟于宋朝,此时的盔甲结构可谓最完备也最典型,之前和之后的结构基本都具备了,因此我选取的标本也基本就是这个时代的。而且目前中国古代最早的盔甲分解图,也来源于宋代兵书《武经总要》,现在的《武经总要》虽然是明代版本的,但图像刻得非常精美准确,盔甲整体风貌也基本忠实于宋代原貌,非常适合和当时的文物图像结合起来学习盔甲知识。

以下就是武经总要中的几副盔甲的结构图:

对照文物资料可见其真实性:

参考《武经总要》中的记载,一幅盔甲的结构大致有兜鍪、项顿、披膊、身甲四部分,其实这四部分只是盔甲的主体部分,一套完整的披挂部件还不止这些,根据画像和石雕,还需要补充上腿部、裆部、肩部、手臂、腿部等等几部分非主体构件的名称,才算是一整基本副基本完整的盔甲。

盔甲的简图

下面我画了一套宋式盔甲的简单图例来具体介绍一下中国盔甲的结构:

分为兜鍪、项顿、领巾、披膊、身甲、裙甲、鹘尾、臂甲、胫甲、捍腰几部分。中国历代的盔甲结构大概就是这些,只不过不同种类、不同时代的盔甲各个部位会有造型上的变化;以及很多朝代的甲胄,以这套标本盔甲来对比的话显得“不完整”,只拥有其中一个或几个部分的构件。在很多时代中,盔甲的各个部分为了方便穿戴也会连接在一起,比如图中的身甲和裙甲、兜鍪和项顿等,但有些时代它们也会是相对独立的结构,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还是要先拆开单独看。

以下是我画的盔甲分解图,分解的依据大体根据《武经总要》,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自己推测演绎的成分,是为了辅助理解的,其实这种推测只要是合理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方法,并不影响绘画创作最后的效果。

盔甲各部位结构简述

盔甲是战场厮杀的防具,每部分都有自己的作用,不是无端放上去的,所以了解一副完整的盔甲结构也不用去死记,懂得它们的功能和作用就自然了然于心了。下面将以盔甲的各个部件为类,附上一些各朝代的文物图像,并且来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历史和发挥的作用。

兜鍪:又名胄、盔,作用是保护头部,是盔甲的核心部分之一,在一些比较原始的部落中就有利用各种自然物如藤、竹编制的头盔,可以推想盔的发明之早。我国历史上商代墓葬中就有十分精美的青铜胄出土,周代开始出现了铁制头盔,并且成了中国两千多年头盔材质的主流,除了铜铁等金属材质,也有部分皮革制的头盔,由于材质难以保存所以实物极其罕见。还有部分用石质材料制作的头盔,属于墓葬中的明器,但在形制上也能给我们提供参考。

台湾岛内较原始民族的竹编胄

商周时代的胄

燕下都出土铁胄、秦陵出土石胄

秦汉时代兵俑的皮弁

魏晋南北朝时代几种常见的头盔款式:札甲胄、带角冲的胄等等

日本古坟、韩国高句丽时代出土的头盔实物,可作为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头盔参考

铁抹额一种特殊的“胄”

兽头兜隋代

明代的几种胄

2.项顿(护项):有些时代的项顿又因其形称盆领。其作用是保护脖子,有的朝代项顿是和身甲相连的,如东周曾侯乙墓出土的甲就有和身甲相接很高的盆领;有的时代项顿也是独立结构的,如南北朝和唐代一些盔甲;唐以后项顿通常和头盔是结合在一起的,紧紧包裹住人的脖颈,如《武经总要》中所示的宋代盔甲。

曾侯乙墓髹漆铠甲复原

北朝铠甲的盆领

唐代的项顿:和胸部的束甲绳索相连,起到巩固上半身铠甲的作用

宋代的项顿,非常紧密的全方位的护住了将士的脖颈

3.披膊:又称肩甲、掩膊、护膊,作用是保护肩膀。大家所熟知盔甲上的吞肩兽也属于此部分的结构,在各种雕塑、绘画图像文物中,肩甲通常都如一件小内衣,是穿在身甲内部的,只能看得到吞肩和护肩的部分;也有少部分肩甲是穿在身甲之外的;还有一些时代的肩甲是缀在身甲上的,如西晋时期的筒袖铠,好像半袖一样;也有一些时代的肩甲一直延伸到手臂之上,能够遮蔽整条胳膊,如秦岭兵马俑中驭车士兵的盔甲。

曾侯乙墓披膊

汉代复原铁甲的肩甲

唐五代的肩甲

宋代的肩甲

唐代兽头吞肩

兵马俑的肩甲,延伸至手腕,由于活动不便所以只用于特殊兵种

来自中亚的环式肩甲与发展而来的半环式肩甲

4.臂甲:作用是保护前臂,并且约束袖口方便人活动,作用相对身甲、头盔小一些,实物护臂先秦就有发现,但在唐以前相对少见一些。根据图像资料直到魏晋时代,大多数的士兵军官都是用较厚的战袍做防护,没有臂甲。按功能算,唐前文物中常见的丝织物护臂也可以算做一种“臂甲”,也有一定程度的防护功能。隋唐时代臂甲的形象多了起来,尤其唐代以后臂甲正式成为汉式甲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看图像资料,臂甲的材质比较多变,有皮革、金属、丝织等材料。

战国臂甲

汉代黄金臂甲

唐及唐后的臂甲图像

5.身甲:身甲是盔甲核心部位,出现最早,其他部位的甲也是由它衍生而来,所以后来出现的裙甲、肩甲、项顿等通常也会和它连接在一起统称“身甲”,尤其是裙甲和鹘尾与它关系更为紧密,通常都是一体的(注意:这些部件不是每个时代都有,所以这里按部位把它们都单独罗列出来了,建议大家也不要混为一谈,导致什么时代、什么身份的人物都不区分的往上加这些部件)。身甲防护的是人的上半身胸腹部和背部,对于人体来讲最为紧要,因此在盔甲的制作上此处也最花心力,历代各种形式的盔甲通常都是由于身甲不同而做区分的,这些区别包括造型、材质、编排方式等等,如镶嵌“宝镜”的明光铠、暗如墨色的铁筑玄甲、环环相扣防护紧密的锁子甲等等。研究盔甲最主要的问题也集中在身甲之上,包括它的结构、穿着方式和其他部位的搭配层次上。盔甲的材质也是多变的,常见的有铁甲、铜甲、髹漆皮甲,也有仪仗用的绢甲,一般都非常华美,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纸甲、相对落后的部落和地区用的自然物编织的铠甲。

以下是历代一些盔甲的图例:

原始部落自然物编织甲

西周时代疑似胸甲的青铜饰物

先秦曾侯乙墓盔甲复原

秦陵出土兵马俑的甲:兵士等级不同甲的形制也各异

汉代士兵俑的甲

南北朝时代的盔甲

唐代军队写实的盔甲

唐代的天王甲,多为明光铠改编而来,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浮夸的甲胄,非实战用,多数应该都是皮革或绢质的甲

宋代皇陵石像,极其写实的盔甲,最典型中国汉式盔甲

元代士兵盔甲形象

元代盔甲实物

明代将领兵士盔甲形象

故宫收藏努尔哈赤、皇太极甲,可窥见明代盔甲的样式

清代盔甲图像和实物

各类艺术作品中的甲叶编排表现

一些新疆出土的髹漆皮甲甲叶

6.裙甲:又称腿甲。作用是保护大腿、裆部和臀部。早期它只是身甲的延伸,面积比较小,只保护小腹和裆部,后来前后的身甲都延伸下来形成了一个不贴身围裙状的护具,用来保护大腿、裆部和臀部,对于下半身的防护更严密了。当然缺陷是它会影响人的行动,所以先秦以来一般腰以下甲叶的编缀通常是活动的,和上身的工艺不同,如此则能够解决一部分活动不便的问题。后来为了增加防护作用,裙甲继续加长超过膝盖,为了方便行动一些甲就在身前开了一个衩,又加上了鹘尾这种“新”的结构弥补开叉后产生的新问题。盛唐以后裙甲继续加长,甚至到了脚踝,如同女性的襦裙,成了货真价实的裙甲,非常严密的保护了双腿,但活动更不灵便,因此宋代时甲裙又普遍被分为左右两片,甚至三片或四片缀在身甲之上。以下是一些裙甲的图像:

秦汉时代的裙甲,活动编缀在身甲上,保护小腹和裆部

南北朝时代的裙甲如同短裙

唐代前期的裙甲如同短裙,中间开衩,逐渐加上了鹘尾

唐五代比较写实的裙甲,如同长裙,由一片逐渐转化成两片

宋代的裙甲大多分为左右两片,缀在身甲之上

7.鹘尾:传统评书中又叫鱼獭尾,作用是保护裆部。到了唐代为了方便活动,下身的裙甲被开衩或者分成了两片,但如此一来裆部的防护也就随之减弱了,于是鹘尾应运而生,其实鹘尾的作用和早期裙甲的雏形作用是相当的。从唐代后期裙甲加长,鹘尾也跟着渐渐加长,尤其元明还出现了很多不同造型的花式鹘尾,常用在一些宗教画的盔甲人物中。有一些盔甲的鹘尾也分为两片,缀在身甲的前后,用来保护裆部和臀部。

8.胫甲:保护小腿,也起到约束裤腿方便行动的作用。大多数的胫甲是独立的,有一些需要特制的皮带或绳索固定,形式和胸甲的束扎方法相同;一些胫甲也和古代常用的下身的衣物,如胫衣、套裤、行縢等结构很类似,功能也比较接近,应该说胫甲的出现和发展也是从这些日常衣物使用中的影响而来的,因此有时这些东西也都是可以替代胫甲配合甲胄使用的。

9.束甲绦:作用是辅助固定盔甲,大多应用在颈部、胸部、臂甲等处。一般材质有绳索、丝绦、皮革,另外特制的皮带也可替代以上。有书中又把此物称为螣蛇,不知所据,顺带说一句,其实盔甲各部位的名称、以及各类盔甲的命名各个朝代都不一样,这些名字大部分也都已经失传,但怎么称呼并不会影响它们在绘画中的使用,因此学习盔甲最初不必多花功夫在这些名词之上,只选取能辅助自己理解、最简单明确的名字就可以了。

10.捍腰:一般由一块硬布或皮革制成,作用是保护腰部,并且使腰带受力面积更大既而捆扎功能变强,同时也减少了皮带和铁甲之间的摩擦力。胸部束甲绦下的衬布作用与之相同。看图像大概出现于唐,宋以后成为盔甲必用的定式。非盔甲的日常妆束也可以用捍腰,唐代开始图像中比较多见。

11.领巾:又名毡肩,垫在肩膀处把兜鍪项顿和身甲隔开。推测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减少转头时头盔项顿和身甲的摩擦力,某些时期独立的项顿也起到这种作用。领巾在唐代以后非常多见,材质一般是较厚的布料以及动物皮革。

以上就是我自己的一些学习经验和一些中国历代盔甲实物和图像资料,并不全面,仅供大家参考。

中国的甲胄发展史极其复杂,粗线条的看,从先秦到汉代独立发展起来的本土札甲;到了南北朝时代受到西域和域外文明的影响又产生的大量纷繁复杂的新甲;从唐代中后期到宋代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期,结合以上的甲型孕育出了新的汉式盔甲;元明时代则又是一个受到域外文化影响较深风格比较杂揉的时期,而到了清代又趋于统一。由于历史上的种种限制,我国出土的盔甲实物资料相较其他国家的资料算是比较少的,而历代的艺术作品中不论写实还是宗教题材,又有大量的图像遗存下来,哪些盔甲是真实存在的?哪些盔甲是匠人们臆作的?历史上盔甲的种类和功能也是有种种不同的,一个时代不同身份的人也都会穿戴不同的盔甲,某些时代的盔甲穿搭方式是怎样的?某些时代盔甲的甲叶编札方式是否存在?某些不可思议材料所制的盔甲传说是否真实?等等等等。盔甲这个主题留下的问题太多太多,需要去深入研究才可能搞得明白。作为美术工作者,研究这些东西也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只有研究的越深入,创作的作品才会越生动、真实、独特。

由于水平所限,仓促成文,挂一漏万,很多问题都没有涉及到,所以以上所述如有谬误之处,多多包涵。只希望此文能抛砖引玉,让大家对中国古代盔甲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和了解,在以后创作时印象能够更清晰明朗一点,如果有人能够因此产生兴趣去自己钻研盔甲那更是幸莫大焉。

更多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