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大一统皇帝,也因此受到万人的景仰,为之后年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成了无数百姓心中的“千古一帝”。表面上越光芒万丈,越容易遭人嫉妒,秦始皇在灭六国的过程中,燕王就对秦始皇心怀不满,所以才发生了“荆轲刺秦”的故事。
众所周知,荆轲刺秦中,秦始皇曾三次拔剑都没有拔出,这是为何呢?原来兵马俑坑中的一把青铜剑成了“始作俑者”。
荆轲刺秦并不是荆轲一时兴起,也不是荆轲吃了熊心豹子胆,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行动。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在公元前年,荆轲刺秦发生在公元前年,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记载了这场惊天动地的谋杀案件。
战国时期,连年战乱,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实力与日俱增,先是灭掉了韩国,短短两年时间后又相继灭掉了赵国,之后一直挥军北上,地处北方的燕王胆战心惊,此时燕太子丹手下有一名勇士叫做荆轲,燕太子听闻他聪慧无比,又十分勇猛,便派他去刺杀秦王。
秦王向来心思缜密,一般人都无法轻易靠近他,荆轲灵机一动想出了一条妙计,他私下里打听到秦王有两个心愿,一个是得到燕国最富饶的土地督亢,一个是取下秦国大将军樊於期的项上人头。荆轲便想着从这两样东西着手,试着接近秦王。第一个心愿不难,燕太子早就替他准备好了;第二个心愿他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说服樊於期,答应替他报仇,逼得樊於期主动献出了自己的头颅。最后,他花钱买通了秦王的宠臣中的庶子蒙嘉,让他向秦王引荐自己。
秦王听说有人能满足自己的心愿,非常高兴,就命荆轲觐见。荆轲捧着装着燕国地图的盒子一步步接近秦王,秦王感觉苗头不对,果然不出所料,荆轲从地图中拿起匕首就向秦王刺去,秦王向后一退,巧妙地躲过了一剑。然后,秦王伸手去拔腰上的佩剑,却没有拔出来。此时,荆轲拿着匕首就追了上来,秦王再一次开始拔剑,剑就像定住了一样,还是拔不出来,秦王为了保命,便绕着朝堂上的大柱子转圈圈,一边跑,一边用力拔剑,可是依旧没有拔出,荆轲还是不依不饶。
看到这,大家一定感到奇怪,为何只有秦王一人在应对刺客,朝堂底下的大臣们都跑哪去了?原来秦国法律规定,殿前朝臣们不允许携带兵器,侍卫也只能等秦王宣召才能进入。就在这时,一位机灵的御医夏无且拿起手中的药袋向荆轲扔了过去,荆轲一分心,秦王趁这功夫终于拔出了佩剑,当即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还不罢休,临死之前把匕首扔向了秦王,机敏的秦王闪过了匕首,此时荆轲没了武器,秦王轻而易举将他杀死。
为何秦王三次拔剑而不出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说是因为秦始皇的剑太长了,不容易拔出。但是还有一个疑问,古时候的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最长的也就60厘米,战国时期最长的越王勾践剑也才仅有55.6厘米,这种长度很轻易就能拔出来,秦王也不太可能是因为剑长的缘故才拔不出来,因此这个问题也成了困扰史学家多年来的谜题。
后来,考古学家终于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找到了答案,那是在年,考古学家在兵马俑中找到了一把长约91厘米的佩剑,从此解开了千古谜团。考古学家经过一番研究之后,发现加长的剑更容易在格斗中取得胜利,这也有可能是秦王佩剑加长的原因吧!
当时在荆轲行刺秦王的时候,一边跑一边拔1米左右长的青铜剑,确实不容易拔出来,这也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