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丨被誉为君子之兵的青铜剑下

吴越宝剑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剑在全国赫赫有名。虽然吴越地区本身也是边缘族群,但其地处长江下游,水网密布;车战在这里难以施展,作战以步兵和水兵为主,所以青铜剑大有可为,这也就促进了吴越青铜剑冶炼的发展,同时也在后世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

"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

《周礼·考工记》说“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就说郑国的刀、宋国的斧头、鲁国的削刀、吴越的剑,离开这个地方就不精良了,因为这个地方的气候水土使然。

《战国策》说“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yí)”,说吴国干地的剑,对准肉体斩,可以断牛马;对准金属斩,可以斩断洗手的金属器具——盘和匜。

据《左传》,春秋后期,吴国公子光想杀死堂弟吴王僚篡位,邀请吴王僚来自己府上赴宴。吴王僚非常警惕,虽然他应约前往,但从大门到阶梯到坐席,都布满了亲随的甲士。

公子光派来献饭菜的厨师,都要先在门外换好衣服,然后在甲士长铍的挟持下,跪着缓慢前行入席献餐。这样一来,吴王僚认为就可以万无一失了。

这时候,公子光假装脚疼,跑到地下室休息,他在地下室也埋伏了不少甲士。而在宴会上面,厨师鱄(zhuān)设诸捧着一条鱼进来,在把鱼摆上吴王僚餐桌的时候,鱄设诸忽然从鱼腹中抽出一把剑,迅速插入了吴王僚体内。

虽然鱄设诸也被吴王僚的甲士杀死,但公子光趁机带领甲士杀出,吴王僚被杀,随从乱成一团,都被公子光消灭。公子光即位就是吴王阖闾。“鱄设诸”就是《史记·刺客列传》中著名的刺客专诸,鱄设诸杀吴王僚所用的剑,后世被称为“鱼肠剑”。

西汉刘向编写的《新序》记录了季札挂剑的一段佳话。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幼子,阖闾的叔父。前年,季札奉命出使北方诸侯。在经过徐国时,徐国国君见到季札的佩剑,流露出艳羡的神情。

等季札周游列国返回徐国时,国君却已经去世了。季札要将剑送给嗣君,随从阻止说:“这不是国家馈赠的物品啊!”可季札说:“我自己当时内心已经许愿,要在回国后把宝剑赠给他;如果因为他去世就不送了,那不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吗?”

嗣君也认为自己没有先君遗命,所以不肯接受。于是季札将佩剑解下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徐国人为称颂季札高洁的诚信品质,作歌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在东汉野史《越绝书》里,吴王阖闾有胜邪、鱼肠、湛卢等名剑,越王勾践有毫曹、巨阙、纯钧等名剑,其中胜邪、鱼肠、湛卢、巨阙、纯钧五剑为剑师欧冶子所铸,越国有讴(欧)地,故“欧冶”应该是越国剑师的代称。

另一部东汉野史《吴越春秋》,也说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吴王阖闾铸造了干将、莫邪双剑,还有莫邪投身剑炉、炼就宝剑的凄美传说。吴国有干地,“干将(匠)”也是吴国剑师的代称。

这种为剑命名的称呼,战国开始就已经存在了。《荀子》说,“桓公之葱,太公之阙,文王之录,庄君之(hū),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

但从吴越出土青铜剑来看,这些剑并没有名称,只有器主本人的题铭,像吴王光(阖闾)和夫差父子剑,出土非常多,但都没有提到剑的名字。吴王阖闾叔父吴王余眜的“吴王余眜剑”,铭文共75字,是目前所见先秦剑类兵器铭文中最长的一件,介绍了余眜对楚的战争。

越国继承了吴国的青铜冶炼技术,但也青胜于蓝,于是有了闻名世界的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荆州望山战国楚墓,剑身长45.6cm、全长55.6厘米、宽4.6厘米、格5厘米、茎长7.9厘米、首径4.3厘米。剑身两面布满黑色菱形花纹,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经鉴定,其主要成分有铜、锡、铅、铁和硫等。

在秦陵兵马俑坑中,也出现了大量的青铜剑。秦朝青铜剑也系从东周中原青铜剑发展而来,但剑身显著加长而且变窄,同时使用了帽形剑首和筒形摽饰。

这样的剑可能并非实用剑,战国时期作战应当还是以铁剑为主。因为青铜材质较脆的缘故,长度方面有限制;而钢铁的强度和韧性都好,所以剑身也就加长了。

尽管青铜剑在先秦时代留下不少动人的故事和传说,但随着冶铁技术的发达与普及,青铜剑终究也将成为绝响。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