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凭什么被称为千古一帝这些贡献无

说到秦始皇,我们能想到的关键词是什么?

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建立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这些都是非常正面的实际评价。因此,他也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

但同样的,从历史书上,我们也知道很多他的“黑历史”:焚书坑儒、残暴、劳民伤财(筑长城、阿房宫)、严刑峻法、追求长生等,也可以列举出“几宗罪”。

但从现实角度的历史上来说,秦始皇真的有那么多“罪孽”吗?真相可能会让这位始皇帝表示:我很冤。

千古一帝

从我们已有的知识系统当中搜寻,可能会突然发现,秦始皇这个人在我们心中的角色象形简直就是“拽狂酷霸”这四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当秦始皇还不是“始皇帝”的时候,他的少年时代拿到现在来说,绝对就是一个妥妥的逆袭大男主剧本。

父亲异人少年时受吕不韦的帮助,更名子楚,在赵国邯郸和吕不韦的姬妾赵姬生下嬴政。直到嬴政的祖父安国君继位,立子楚为太子,嬴政何其母亲才回到秦国。

安国君去世后子楚上位,拜吕不韦为丞相。这也算是子楚和吕不韦之间结下的善缘了,但是其中却又因为赵姬这层联系,在后来嬴政掌权的过程中试了很多绊子。

嬴政13岁继位,但是这时候因年少并不能自己把控朝政,所以尊吕不韦为仲父。到21岁时,其王弟发动叛乱;公元前年(22岁),赵太后(嬴政的母亲)的男宠嫪毐发动叛乱,被判车裂;第二年又将献男宠的吕不韦免职(后自杀),算是彻底清除了吕不韦党派。至此,秦始皇的完全逆袭之路就要开始了。

嬴政开始重用李斯、尉缭等人,在其继位前就已经被吞并的巴蜀、汉中等地成为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就此开始筹划天下大一统。

自公元前年起,假意和别国结盟,潜移默化的蚕食他国政事,并采用“声东击西”的方式率先拿下韩国和赵国。继这两国之后到公元前年,魏、楚、燕、齐四国相继灭亡,10十年时间,六国国土和子民尽收秦国囊中。

后来六国大一统,嬴政取“三皇五帝”的合称,成为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那么它的“千古一帝”是从这里来的吗?不完全是。

贡献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推行三公九卿、废分封、设郡县。

这样的方式将地方权力更好的集中到中央,方便国家的管理,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王朝统治秩序。后续还更改了法律和徭役制度,厉行法治,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商鞅变法”。

再后来,就是我们前文中所提到的文字、钱币、语言、度量衡和车马道路等方面的使用规范。这使得中国这样的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上渐渐消除障碍,发展起来也更加顺畅。

对待百姓,秦始皇下令兴修水利灵渠,改进土地制度(废井田);而对外族侵略(匈奴),他又主张重新修筑长城,拦截外族入侵的脚步。

从这些方面来说,他将整个国家从土地、制度、法令、经济交流等方面都统一了起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被称为“千古一帝”绝不为过。

只是在主张统一思想,颁布“禁书令”,出现了“焚书坑儒”的这一件事情上,秦始皇背上的“残暴”之名相当沉重。

秦始皇的“黑点”

纵然秦始皇做出了历史上最大的贡献,但这并不耽误后世来人对他的诸多评价偏向贬义。这里总结了几个比较典型的“黑点”,让我们撩开文字的“面纱”,看看这些评价的参考价值有多大。

黑点之一:严刑峻法、残暴不仁

所谓严刑峻法,什么车裂、斩首,都是很多人闻之色变的刑罚。

首先我们纵观历史上的继位皇帝,为了朝堂的安稳,很多都会在后世将原来的开国功臣找个理由抹杀掉。比如越王勾践事成后杀了文种;汉高祖刘邦杀了韩信、彭越、王英布等,甚至还想杀樊哙;明太祖朱元璋的“胡惟庸案”诛杀众多朝臣,被连做的无辜也并不在少数。

但是反观秦始皇,这位“暴君”却没有下令诛杀过任何一位功臣。就算是在荆轲刺秦失败后,燕国也没有成为它的泄愤对象。秦始皇后来连陪葬都只用兵马俑而不是找几个活人。但是——他还是被骂了,真·嬴政·冤。

黑点之二:焚书坑儒

这可能是秦始皇最被人诟病挂念的“黑点”了,是强制性的思想统一造成的百家思想凋敝,就想让子民当个机器人。有没有那么夸张?这里面其实有很多被误会的成分。

“焚书”这件事情的确是存在的,但是焚烧的却不是学术经典,而是六国的史书。因为当时六国叛乱势力渐起,为了消除原来六国的政事影响,下令将原有的除了医药法律之类的书本全部烧掉。并且这还是李斯提的建议,在《史记》中也有提到。

再有就是“坑儒”,这件事情本身就是纯粹的扭曲事实了。在当时,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药,被江湖术士蒙骗,最后这些人又跑了路,还在外面散播秦始皇残暴不仁的谣言。此举惹得皇帝众怒,下令将所有的术士骗子全部都抓了起来(大约多人),全部活埋。

不追求原因,就此举来说的确残暴。后来读书人掌握话语权,再加上汉朝时推崇儒学,儒生们被打压了一个秦朝的时间,这回终于找到了翻身的机会。秦始皇就这么莫名背了上了毫不相干的“焚书坑儒”骂名,是真的冤。

黑点之三:修筑长城、劳民伤财

最后就是关于长城和阿房宫的修筑。咱们都看过《孟姜女哭长城》吧?那叫一个苦、悲、惨呐!这是秦始皇不顾民生的多于举措吗?不!修长城并不是自秦始皇这里开始的,也不是从这里就结束,而是从战国时期到明清王朝都一直在进行的一项大工程。

长城的修筑是为了防御北边的凶悍民族匈奴,大规模的派兵驻守会使得边关的百姓负担增加,修筑防御工事能事半功倍。但是显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站在一国之主的位置上担忧国家发展的总体局势,我们只能想象当下的日子过得顺不顺心。

这件防御工事前后历时多年,多个朝代更替下都没有被放弃,但是好像大多数人都只记得一个“秦始皇”了。

而那个被杜牧描述的极尽奢华的阿房宫,经过考古学家们挖掘和研究,超过20万平方米的土地被“掀”了个底遍,最后只找到了数个土块,得出的结论居然是“未建成”?那“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宫殿呢?

总结

在司马迁的《史记》当中,他早就表达了一些对于偏激观念的嘲讽: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不得不说,秦始皇的贡献颇多,但是骂名同样不少。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说,功过自是由后人评说。以上,如果哪里有误,请尽情指摘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