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崇尚事死如事生,因此这些墓葬在

古人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所以每个封建帝王都会将最令他们感到骄傲的财宝与成绩带入黄土,企图将生前拥有的一切在另一个世界还原,延续他的统治生涯。

那么,在那些统治者的随葬品中,又有那些极具特色的东西呢?

第一:勾践剑、夫差矛。

虽说中国在火药的发明上领先世界,但中国却是最后一个迈入热兵器时代的历史大国。既然中国地区长久处于冷兵器时代,冷兵器的锻造工艺自然炉火纯青。

每个男孩都有过一段骑马打仗的童年时期,喜欢拿着木刀木剑玩战争游戏。其实在古代,喜欢刀剑的不止孩童,每个成年男子都对工艺精湛的宝刀名剑无法自拔。在东周时期的古墓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墓主人最喜欢的东西并不是货币和珍宝,而是伴其一生的贴身兵刃。

象征着公元前四世纪最高冶金水平的越王勾践剑,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出土于我国某楚国贵族墓室。考古人员将此剑发掘出土时,发现它被装在一把纯黑色的剑鞘里,剑与鞘之间至今仍保持着极高的咬合度。

拔出宝剑,凛冽的寒光让所有人为之震惊,这把剑已尘封在黄土中两千多年,竟仍锋利如斯!有考古人员找来一叠白纸,用勾践剑在上面轻轻一划,只见二十多张纸竟在顷刻间被裁为两截。

哪怕是在今天,除了大马士革刀、日本武士刀及马来剑以外,很难再找出像勾践剑这样能在几十层纸上切出整齐断层的名刀剑。

根据文献的记载,吴、越国的冶金工艺十分高超,有人曾对吴、越国出产的宝剑进行测试,发现它们竟能轻而易举地“断牛马”、“截盘医”。很多后人认为,这不过是史官的夸张描写罢了,以当时的青铜冶炼工艺而言,根本没有哪个工匠能锻造出强度高韧性好的兵器。

显然,勾践剑的出土直接否定了所有对东周冶金水平的质疑声音。

《庄子》有云:“吴越之剑,押而藏之,不敢用也,主之至也,其声价之重自不待言。”《越绝书》记载:“振拂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观其瓤,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溢于塘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

在所有已出土的东周兵器中,唯一能与这把剑媲美的就是“夫差矛”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考古人员在湖北省江陵县发掘了一座楚国古墓,从里面发现了这把吴王夫差专属的兵刃。此矛的做工极其精良,锋利程度足以与勾践剑比肩。

且看勾践剑上赫然刻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字样,而夫差矛上则镌有“吴王夫差,自乍自甬”的铭文。勾践与夫差之间的恩怨纠葛是人尽皆知的,这两把兵器均被楚国人占有,无疑是莫大的巧合,难道这其中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吗?

第二:古墓里的名山大川。

水银是化学物质汞的俗称,因为在医疗领域这种物质有去腐的效果,所以在许多墓葬中都有随葬水银的情况出现。当然,寻常墓葬使用水银,只是为了遗体防腐,像秦始皇陵这种大规模使用水银的陵墓,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云:“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八十年代初,为了证实史料中的说法,我国地质学家使用先进的汞量测定法,对嬴政的安息之处秦始皇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围绕着皇陵封土中心,有一个超过一万两千平方米的“异常区”,这片区域的水银含量相当惊人。显然,司马迁的记载所言非虚。

当时间来到二十一世纪,考古领域的技术发展迅速,我国考古学家再次来到秦始皇陵,使用崭新的物理勘探技术对整座地宫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果表明,不论是《史记》的记载还是上世纪末我国考古人员的考察均准确无误,这座庞大的地宫中至少有数以百吨计的水银。

在秦始皇陵里应用水银,多半是为了起到三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让身体百年不腐,东周时期的墓葬文化中,水银防腐技术得到了上流人士的认可,许多诸侯的墓葬里都出现了水银池;

第二个作用,就是塑造江河湖海的恢宏场面,让秦始皇带着他的万里河山前往另一个世界;

第三个作用,就是借助水银能挥发并含有毒性的物理性质,让那些觊觎皇陵的盗墓贼望而却步。

虽说,地宫里水银的存在已得到了证实,但人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