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坑的青铜剑为何不锈,难道是生漆浸

秦始皇陵兵马俑除以规模巨大而闻名世界外,也曾因为青铜兵器不锈而被世人惊叹。对于青铜兵器不锈的现象,英国专家们提出了“生漆浸染”的说法,可是在他们夸夸其谈时,却忽略了一个明显的漏洞。这个漏洞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秦始皇兵马俑,简称兵马俑,是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目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根据考古专家研究确定,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是为秦始皇特意建造的殉葬品。

自年3月兵马俑被意外发现后,陕西考古研究所便一直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至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的出现,向世人展示了秦始皇时期国内士兵的真实面貌,也领略了当年秦国一扫六国时的强大军容。据考古专家称,在兵马俑出土之时,几乎每个俑身都带有鲜艳的色彩,但在出土之后经过氧化化,变成了如今黄土般的颜色。值得一提的是,在兵马俑的手上,都持着各种各样的兵器,包括刀、剑、弓箭、戈等,虽然其木制手柄已经腐朽殆尽,但金属部分却仍保存完好,甚至绝大一部分还未出现锈蚀的迹象。

可想而知,在两千年的风雨变换中,任何金属都会被侵蚀成渣,而兵马俑手中的兵器却如崭新的一般,实在令人惊诧不已。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兵马俑坑内的青铜武器为何会保持数千年不腐?对此,我国考古专家曾对其进行过化验,发现金属器物上都存在铬酸盐类物质,因此秦朝人应该在两千多年之前就掌握了铬酸盐转化涂层技术。但有趣的是,此项技术的发明时间,是在20世纪左右,这无疑是将铬酸盐转化涂层技术提前了两千多年。

如此惊天的论断,英国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马科斯·马丁顿·托雷斯却坐不住了,他们极力否定我国考古专家的论断,并宣扬青铜武器不腐之谜另有他因,而不是秦人掌握了超前的冶炼技术。托雷斯教授指出,在陕西省出土的秦国青铜武器之所以不会生锈,绝非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而是一场意外造成的。

他们认为,兵马俑武器上之所以会存在铬酸盐残留物,其实并不是金属器物本身具有的,而是武器手柄上的生漆成分。在制作木制或者竹制的长矛杆、箭杆、弩身时,秦人会在其表面涂满生漆,便于作战时使用。可一旦木制有机材料腐烂后,生漆内的铬残留物就会污染武器刃面。导致青铜兵器不生锈。

不过托雷斯教授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在他的理论中,似乎铬酸盐的涂抹与污染是一回事,但事实上,两者之间的区别相去甚远。众所周知,如果秦人掌握铬酸盐涂层技术,则青铜器物整体都会保存完好,但若是存在生漆内铬酸盐污染现象,则青铜器不可能会整体保存,而是只能遗存其中一部分,至于究竟是哪部分会有更大的几率保存?就是一件随机事件了。但事实摆在眼前,陕西出土的青铜兵器整体保存都完好,无疑是对英国考古专家的论断进行了否定。

所有理论都需要基于事实之上,上世纪出土的越王勾践剑,素来以不腐著称,专家曾对其加以测定,发现越王勾践剑的剑身主要由锡青铜铸成,其内还含有少量的铝和微量的镍,而花纹、剑柄和剑格都含有硫。如此特殊的金属比例,以及独特的锻造技巧,才是越王勾践剑之所以千年不锈的的真正原因,同时也是我国古人掌握先进防锈技术的铁证。

古代华夏的防锈技术,凸显了祖先的无穷智慧,是劳动人民辛勤汗水及智慧的结晶,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更经得起国外专家们的质疑。

参考资料:《西安兵马俑之谜》陕西出版社出版赵继华著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