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人的一生,有满地乱爬的婴儿期,有最为好奇且好动的儿童期,还有懵懂的青春期,再然后经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而数千年的中国艺术,也像一个人的一生。原始艺术,艺术的开始,是一场意外,也就是人的婴儿期;青铜艺术,是时候展示真正的技术了,是有探索欲的孩童时期;秦汉艺术,是让世界记住我的青春期;魏晋南北朝,兵家不幸诗家幸,青春期的第一次失落已经开始到来了;隋唐艺术,就是三十而立的中国艺术的壮年期;五代及宋朝艺术,就是中国艺术的不惑之年;元代艺术,中国艺术也迎来了中年危机;明清艺术,是古典艺术最后的辉煌,是中国艺术暮年的保守与创新;近代艺术,我们将去哪里,是中国艺术的传承与新生。

中国艺术史,就是一个大写的“人”。是谁这样跟我们分享中国艺术史呢?就是对中国艺术有她自己独有视角的意公子,她的这本《大话中国艺术史》通过时间的写作脉络,通过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珍品串联起一段又一段波澜壮阔、脉络纵横的艺术历程,再配上简洁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图片,让我们重现认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感受中国这片土地独有的艺术色彩。

《大话中国艺术史》是年热门艺术书籍《大话西方艺术史》的姐妹篇,书中有2个艺术故事,年辉煌的中国艺术史,还有件中华艺术珍品,下面就跟着作者的脚步,让那些中国艺术史在我们眼前具象起来。

原始艺术,从人的婴儿期开始

原始艺术,艺术的开始,用作者的话是原始的艺术是一场意外,像极了人好奇与恐惧的婴儿期。而本身也并没有艺术,开始只是为了生存。

早在年前,先人们为了战胜比自己凶猛的野生动物,就在洞窟的墙壁上画上野马、野牛的样子,然后不停地用石头戳,仿佛就真的隔空戳死了它们。这在艺术界里就叫作:巫术说。

又过了几千年,先人们找到了更好的生活方式,也就是种地,让自己终于安定下来了。他们利用巫术再次祈求丰收,结果真的丰收了,粮食却没有地方储存,那该怎么办呢?意外的某天下起了大雨,人们在泥泞的土地上烧烤食物。本是很平常的一次进食,却让先人们发现原来湿润的黏土经过烘烤后会变得硬邦邦的。所以他们就想到把泥土捏成器皿的形状然后烤一烤。就这样陶器诞生了,各种各样的陶器,有各种各样用途的陶器开始影响着先人们的生活。

先完成再完美,自古就是如此。又是偶然的机会,不知是哪位先人拿树枝在黏土上划了一道,让陶器形成后有了意外的装饰,从而显得与众不同。于是先人们就开始在陶器上进行创作。各种各样的创作,图腾,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多姿多彩的艺术品,比如由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涡纹双耳四系彩陶罐,由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故宫博物院藏的彩陶弦纹瓶,由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甘肃省博物馆藏的鱼纹彩陶盆等。

本书作者意公子很是幽默,她说“美,就是吃饱喝足了,整点漂亮事儿。”

后来人们又开始继续玩泥巴,产生了很多新的东西,而且在这期间中国艺术也在发生着变化。从陶器的图案,我们可以看到陶器的装饰越来越抽象化,有学者认为那是我们中国画的雏形。在距今多年,来自仰韶文化的葬具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上面有迄今为止中国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上面只画了三样东西,鹳鸟、鱼和石斧。这幅画两种画法,一种是“勾勒法”,一种是“没骨法”,恰恰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两大技法。

所以中国艺术的源头源于我们的生存,而这些生活用品变得越来越实用、好看,也证明了我们中国近千年的不断变化。

中国在发展,中国艺术也在发展。

青铜时代,是时候展示真正的技术了

到了青铜时代,咱们中国人又有了新的进步。人们开始制石器,遇到特别大的石器,就驾火烧。结果有的矿石被烧制后融化了,先人们欣喜地发现了青铜的饼块。这个饼块可以便于加工,可以重复再利用。但是因为材料有限,铸造难度大,所以一直都是权贵阶层可以用的。

在考古学家马承源主编的《中国青铜器》一书中,青铜器被分为兵器、饪食器、酒器、盥水器、乐器、杂器等六大类。青铜器除了用于战场,也被用于各种最高贵和最严肃的礼仪活动,如祭祀大典、宴请宾客、赏赐功臣等。

再来作者的幽默,“青铜器既是吃饭、听歌的家伙,还是打架的家伙。”

吃饭的家伙,青铜器被制成食器和酒器;听歌的家伙,周代根据材料不同,将乐器分成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其中的金就是青铜制作的乐器;打架的家伙,青铜器还被做成了剑。

无论是吃饭、听歌还是打架,在青铜器上显现的都是王权的力量,让我们看到几千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灿烂文化,中国古代的大国气势。

秦汉艺术,让世界记住我的青春期

秦汉艺术讲述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兵马俑,发现兵马俑的是一个不会写字的人,他叫杨志发。当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来西安看兵马俑的时候也特别约见了他,他不会写字,就在签名薄上画了个圈,因为当时被发现的兵马俑坑正好个。

秦汉艺术,秦陵兵马俑是代表,也是中国第一批世界遗产。它是秦朝开国秦始皇嬴政的陪葬品。在年,在一次普通的挖井作业中,农民杨志发现了兵马俑,随后震惊了世界。

秦陵兵马俑共有4个坑,除了第四个坑有坑无佣,其他的个坑都有相当大的收获。这些兵马俑的制作首先是材料问题,专家们根据一次次的模拟复原,发现陶俑用的是秦代地层的垆土和棕红土,再调配20%左右的沙子,才能最接近真实的陶俑泥坯。这么多兵马俑,到底是就地取材,还是全国范围统一调配,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要运这么多陶土,的确是非常大的工作量。

有了材料,就是做出陶俑的样子。考古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陶俑的做法跟我们现在孩子的芭比娃娃有些类似,躯干、四肢、头部都是分别装上去的。装好之后,工匠们还会用刮、削、挖、画、贴等方式进行进一步的精细加工。

我们可以发现陶俑的精细到了须发眉毛,武士铠甲上的叠压关系和编缀细节,乃至陶俑脚上的鞋子,都能看见疏密有致的针脚。陶俑的大小接近真人大小,身高直冲1.8米,平均重量都有kg,陶马则更重,达到00kg。对于如此高大的陶俑,里面还是空心的,它是怎么支撑起来的呢?实际上陶俑跟人的重心是一样的。陶土经过预制、反复捶打和醒泥的过程,再被捏成一条一条的泥条,最后再将泥条盘起来,这就需要不断地调整重心并加固陶土。所以我们不得不佩服当时秦人工匠的技艺高超。

除了此外就是陶俑的烧制,烧制不好很有可能出现裂纹,但是三个坑的陶俑却没有一个有裂纹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再次佩服秦人工匠的技艺高超。最后就彩绘,当然现在看到的是陶土色,经过多年的历史,很遗憾,这些兵马俑重见天日,遇到空气,表面水面蒸发脱落,那些彩绘用的生漆也早就起翘和脱落了。

这就是秦陵多件陶俑的全部,为了让这样浩大的工程不出错,秦国沿用当时战国中期的“物勒工名”制度,在兵马俑上写上当时工匠的名字,以便审核时,若验收不过关就进行追责。

时至今日,这些刻在兵马俑上的名字,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做兵马俑的一个个小人物,这小人物造就了今天的奇迹。

小人物也有大伟大,秦陵的兵马俑让世界记住了我们的青春期。

中国艺术史,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大话中国艺术史》写道秦汉艺术,后面还有几千年的中国艺术史向我们展现,作者用让人听得懂的话,给我们讲述了许多中国艺术史上的新奇有趣的艺术故事。

“让艺术更轻松有趣”,意公子,她做到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