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的侍女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眼睛是细长的,难道这就是眯眯眼吗,其实并不是。
把女性作为一种绘画题材,早在两晋时期就开始了,这时出现了很多女性人物图像,经过不断的发展,这种绘画被归类于一种分目,就是我们说的仕女图。
从开始对仕女图的画法,她们的眼睛都是单眼皮小眼睛,因为这样的眼睛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是眯眯眼,但这样理解实在是太浅显了,眼睛小不代表是眯眯眼。
作为一种绘画艺术,画家在创作时必然会从现实中获取灵感,所以现实中观察发现的样子,总会在画作中有所体现。这种单眼皮细长的眼睛,多事蒙古人种的特征,蒙古族作为我国的一个民族,曾经给欧洲人带去了很大的恐惧。
晋朝以前,汉族比较纯粹,民族融合还比较少,从兵马俑中可以看出,眼睛基本上都是细长的单眼皮。在汉朝时期,跟西域诸国的交流增加,也出现了通婚,但这种交流通婚一般都不是在民间,所以虽然汉族也出现一些大眼睛双眼皮的特征,但这很有局限性,这种特征很少。
到了西晋时,出现了五胡乱华,北方少数民族向南方迁移,中原民族有些避免战乱也向南移,这时就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少数民族的一些形象特征,也就融进了汉民族的形象中,汉族的形象也在少数民族中显现。
但在融合时期,单眼皮,细眼睛还是比较常见的,所以绘画的时候,这样的眼睛还是比较多的。一直到了唐朝时期,大眼睛,双眼皮才慢慢的多见起来,不过画家还是多以单眼皮,细眼睛为主,这有什么原因呢?
唐朝是一个包容并蓄的时代,在国家强大的情况下,对民族政策也是比较宽容,这时期胡汉融合的更加深入,不管是官员,百姓,甚至是皇族都有胡人的血液。在民族进一步融合的情况下,大眼睛双眼皮的形象在汉族中也在增多,后来唐末天下大乱,这时民族又持续融合,细眼睛单眼皮这种特征在汉族中不在是最主要的特征了,大眼睛双眼皮已经很常见了。
从身材上看,唐朝画的仕女图大多是身材比较丰腴,五代看重曲线,而清朝的侍女总是一种柔弱的表现,但是不管身材怎样变化,画家对眼睛的形象总是有一种特殊的爱好,就是单眼皮细长的眼睛。这样的眼睛,被很多人都误解成了是眯眯眼,这是不理解绘画技巧,以及画家所要传达的神韵。
其实这种单眼皮细长的眼睛是一种丹凤眼,丹凤眼并不等于眯眯眼,这是独具东方古典魅力的,美目盼兮、秋水剪瞳,这种美感更加凸显出了眼眸中的神采,在配合上柔顺的五官,让人看上去有一种祥和,自然的样子,这是我们期待的世间美好的样子,是一种世界和平,神态安详的精神。
这种形象,完全区别于所谓的眯眯眼,那种西方的把眼尾拉长拉高的样子完全是一种丑化,不了解中国文化,没有一点内涵所在。
(声明:文章内容有错误处,欢迎留言斧正;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