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的咸阳故事

他克能治白癜风吗 https://m-mip.39.net/fitness/mipso_5353431.html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享有“二十四史之首”的美誉,拥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它记载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说起中国历史绕不开咸阳。咸阳是“中国第一帝都”。先秦完成了“大一统”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帝国,定都咸阳。

事实上,秦孝公十二年(前年),秦国大良造商鞅为了深化其改革,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干扰,提议都城由雍城迁至新建成的咸阳城,得到秦孝公支持。次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至公元前年秦朝灭亡,咸阳作为秦都共计年。秦国迁都咸阳,一方面,为了减少商鞅变法所遇到的阻碍,另一方面,相对于秦国之前的都城,咸阳扼渭水之渡,地势平坦,北有九嵕山,易守难攻,不仅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而且周边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可以说是充分具备了作为都城的有利条件。

故都咸阳,是历史人物风云际会的大舞台。秦迁都咸阳的33年后,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年),在咸阳,当着秦惠文王的面,秦相张仪和大将司马错展开了一场战国史上著名的辩论。争论的起因是,此时巴国和蜀国互相攻打,都来向秦国告急求救。秦惠文王想出兵攻打蜀国,但顾虑道路险峻难行,并恐怕韩国可能会前来侵犯,所以犹豫不决。张仪主张先攻打韩国,司马错主张先攻打蜀国。张仪虽然贵为连横派的领袖,这次却败在同样滔滔雄辩、有理有力的司马错口下。结果是秦惠文王听取了司马错的建议。

这年秋天,司马错与张仪、都尉墨等率军从石牛道出兵攻打蜀国,十月,灭蜀。在随后的数十年里,司马错率军多次重创楚国。司马错伐蜀是秦统一中国之前的一个重大的军事举措,如果说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那么司马错伐蜀则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军事基础。

司马错是司马迁的八世祖。

《史记》是司马迁在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巨大身心创伤后的泣血之作。

汉武帝时,咸阳人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深刻影响史马迁,促使他立下推崇孔子,追寻《春秋》,撰写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旷世史书的雄心壮志。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史官,他对司马迁的影响至深。

翻开《史记》就会发现,人们如此喜爱那些具有强烈性格特征的英雄们,铭记这些豪杰壮志凌云的瞬间:即便是因家贫成为“雇农”,也有“苟富贵勿相忘”的深情厚谊。即便是一名普通的戍卒,在危急关头也能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生动传神的笔触记下“基层干部”刘邦出差到首都咸阳所感受到的震感,刘邦在街头观看到秦始皇的威仪后由衷感叹:“大丈夫当如是!”

根据《秦始皇本纪》的说法,秦始皇三十五年(前年),嬴政认为咸阳人多而“先王之宫廷小”,于是在“渭南上林苑”修建新宫殿。其前殿叫作“阿房”,规模之大,非常惊人。东西宽步,约合今米,南北长五十丈,约合今米。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殿上可以容纳一万人就座,殿下可以立五丈高的旗帜。

秦朝征调七十多万人修建,直到秦朝灭亡,即便是阿房宫前殿,也没有建成。有趣的是千年之后的唐代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里,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般华丽的辞藻,描绘出了阿房宫富丽堂皇的景象。

也许是杜牧这篇赋太过有名,好像这座宫殿建成了似的。杜牧感叹如此人间胜景,最后却因“楚人一炬”,化为“焦土”,留给后世无尽的叹息。其实,杜牧所赋只是一种文学想象,而司马迁所言才是历史真相。

在《史记》的历史叙事中,“荆轲刺秦王”堪称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情节悲壮激烈,精彩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均以方阵排列,构成了一个宏伟的古代军阵,是以秦军最精锐的咸阳卫戍军为模版,它的发掘和各地出土的秦简,使现在的人终于可以大致还原那些《史记》中未曾记载的秦国军队的细节。

在咸阳以北40公里处的泾阳县王桥镇泾水出山口附近有郑国渠引水口遗址。司马迁在《河渠书》中阐明了郑国渠对秦统一的意义:使得“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公元前年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主持兴建大型灌溉渠,约十年后完工。由于是郑国设计和主持施工的,因而人们称为郑国渠。

咸阳是大秦故都,汉盛之地,《史记》里的许多人和事都在咸阳留下历史痕迹。《史记》以咸阳为背景,绘就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长卷,留给今天的人们来细细品鉴和涵泳。

孟渭泰来源咸阳日报

编辑周章龙

编审王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719.html